今年(2016)8月11日勞動部以「擴大長照服務能量」為名,宣布擴大「外展看護工」的適用對象,使沒有聘僱外籍看護工資格的人,也可以自費購買這樣的服務,宣稱將有五十萬人符合資格;社福團體表示,外展看護工的實驗計畫,影響了居家服務員兩成的就業率,要求長照一條鞭等等。然而,到底什麼是「外展看護工」?外展看護工到底有利或無利於長照制度的建立?就讓我們從認識這個實驗性計畫開始……
勞動部以「擴大長照服務能量」為名,宣布擴大「外展看護工」的適用對象。(資料照,記者黃邦平攝)
外展看護工,是勞動部從2013年開始的一個試驗性做法。理想的外展服務,對於被照顧者,服務的項目可以較多元(包括洗澡、送餐等基本款外,還可包括類似個人助理式的相關服務);對於規畫人力運用的照顧機構來講,透過語言可通、可協助被照顧者與醫生護士溝通的本籍看護工,以及可以配合受照顧者夜間需求的外籍看護工的搭配,能更有效的調配人力(如致力於外展服務的弘道老人機構受訪者表示,兩個本勞與兩個外勞搭配,可以照顧六個家庭);更重要的是,機構聘僱的模式對於提供照顧的勞動者來說,可以是一種較不血汗的勞動制度,無論是對本地或外籍的服務提供者都是。一方面,月薪制突破了目前本地照服員的時薪制,讓照服員得以享受有薪休假;另一方面,在機構聘僱下,照顧提供者/勞工得受勞基法保障,工作時數有法定上限,工資也可受到基本工資的下限保障。機構聘僱的照顧模式,讓照顧者勞動條件有保障,對於被照顧者所需要的多元性,才會有更好品質的服務。
但是,在勞動部原本的外展看護實驗中,一直存在著兩個重要的因素,導致這原本立意良善的服務方式無法推展為長照制度發展的助力:一是,可以申請這個服務的人,必須是有聘僱外籍看護工資格的人;另一個是,這樣的服務,是自費的服務,需要服務者自行花錢購買。
外展看護工是勞動部的一個試驗性做法,透過語言可通的本籍看護工,搭配可提供夜間照護的外籍看護工,更有效地調配人力(資料照,記者林良哲)
使用資格限制造成的成效不彰,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是個有聘僱外籍看護工資格的雇主,一個月花兩萬多,就可以有一個全天候隨時看護的家務移工,會有多少人願意「浪費名額」、花功夫地去配合申請這個目前全台僅有四十位移工配搭提供的「外展服務」呢?勞動部開放沒有聘僱移工資格的長照資格者可以申請,是對症下藥地增進外展服務需求的方式之一(其他則須再檢討勞動條件、城鄉差距等因素)。社福團體把「外勞搶走本勞工作」做為質疑「外展看護」的理由,在全台僅四十人左右的規模,實難有說服力。誠如家總所分析的數字(長照十年,政府的服務佔總需求的10%左右、外籍家庭看護工約30%,60%照顧需求是家庭成員承擔),當60%的照顧都還落在負擔沉重的家庭照顧者身上時,如何透過制度的設計,讓本籍看護得以分擔這60%的重擔、與外籍家庭看護工一樣,讓個別家庭脫離血汗、脫離長照悲劇的苦海,才是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政府以「發展長照產業」為名,包裝「長照市場化後將貧者越貧的結果」,則是隱藏於後的重大問題,也是勞動部和社福團體都隱而不談的重大問題!政府不擔起提供人民長照服務的責任,鼓勵長照產業市場化,一開始或許會透過競爭,刺激出各式各樣的多元性,然而,與現存任何資本主義市場一般,長時間下來,多元性會因為成本而趨同、成本會轉嫁到勞動者身上,導致服務提供者被增工時降工資等等。另一方面,對於消費者而言,當集中、趨同是資本主義市場長期以來的宿命,那麼有錢才能有好服務、服務價格被綁架等狀況,則同樣會出現在長照市場上——長照機構「照顧好的太貴或排不到,品質差者則空床率高」的現象,可為殷鑑。以目前致力於外展服務最積極、有領頭羊性質的弘道老人機構代表所分享的訊息為例:白天有本勞、夜間有外勞的配搭,一個月收取的費用是四萬。這麼高的費用,相對於目前常見的22K月薪,七十五萬有照顧需求的家庭,是有多少個別家庭可以負擔?放任個別家庭面對看得到吃不到的高額服務、政府怎麼以此「擴大長照服務能量」?!服務誰呢?!政府若真認為機構的外展服務,是一個改善血汗長照的正途,那麼想辦法讓需要者都可以低廉地獲得這樣的服務,才是正途!
白天有本勞、夜間有外勞的配搭,一個月收取的費用是四萬,並非一般家庭能夠負擔。(資料照)
長照真的需要「一條鞭」!將財政、勞動、衛福等相關部會都放進這條鞭裡,一起做點「劫富濟貧」的制度設計,讓「老公公殺老婆婆」、「媽媽帶小孩跳河」等的長照悲劇故事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