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2023/05/23)勞動部發佈了法規修正預告,預告期間僅有7天。先不論「以往我們在時間內對預告修訂政策提出的意見到底被如何處理?」、「還有哪些人也提出了什麼樣的意見?」、「政府機關最後如何處理這些不同意見?」等等的常態性黑箱作業,這關乎全台勞動者權益的政策修訂,居然僅給7天的預告期限!勞動部這次預告期的「搜集意見」不只是黑箱式的「走過場」,根本是為了資方利益在「超速過場」!

這次,勞動部又再度要開放、鬆綁移工的聘僱與引進,而「理由」則是從1992年起就一成不變的「缺工」。這回的擴大引進的範圍一口氣含括了所有移工業別的四個區塊:營造業、製造業、農業及社福移工。

我們必須強調,我們並不反對勞動力的跨界流動,但是對於政府持續以「當代奴工制度」、「廉價勞動條件」來對待跨界勞動者以「因應產業缺工」的作為,我們認為是「請鬼開藥單」!不但無助於解決產業的「缺工」問題,對移工而言,明擺著的是剝削的繼續擴大!

以下,我們將就本次開放的各個行業別進行檢視。

製造業

報復引進致逃跑 吸血仲介反得利?

製造業部份,除了水產加工、豆腐製造及金屬船體等3D行業外,有一重點是:「為鼓勵雇主優先承接已在臺移工,避免移工無人承接衍生失聯問題,同時儘快協助雇主用人需求,規劃製造業雇主承接國內製造業移工將可額外增加5%名額。」TIWA曾發出聲明,指出「無人承接衍生失聯」是疫情過後,仲介的「報復性引進」造成的狀況(註一)。

我們從勞動部提供的統計數據,畫出製造業及家庭看護工的「新入國率」及「失聯人數」兩表。(詳見下表)台灣在2020年初開始進入疫情時期;2021年5月因疫情爆發開始境管、全面暫停移工的引進;直到2022年2月,才開放4國的專案引進,到後續逐步放寬,再到現在完全恢復引進。

配合以上幾個政策時間點,再透過以下兩表,我們看見製造業在境管開放後「新入國率」大幅上升,與此同時「失聯人數」也大幅飆升;相對於家庭看護工,雖然「新入國率」在境管開放後也有升高,但因為薪資在2022年8月調漲,使得失聯人數跟往年相比,仍維持在低檔。

這與我們協助的爭議案件的實際經驗相符:在境管解封後,製造業移工因微小原因而被刁難、解僱的案例越來越多;而有轉換機會的製造業移工,在這個時期找工作頻遇困難——不是被要求高額買工費,就是因為沒有任何非仲介的謀職管道,導致移工在自力救濟、病急亂投醫的狀況下,被許多牛頭、仲介詐騙,最終在求助無門的脆弱處境下,被迫選擇逃跑。

透過勞動部這句說明:「為鼓勵雇主優先承接已在臺移工,避免移工無人承接衍生失聯問題」,可以知道勞動部非常清楚,近日被轉出的移工難以找到工作是逃跑率增加的主因,而「增加5%的聘僱名額」的政策,或許可以鼓勵尚未達到40%上限的雇主聘僱轉出移工。

然而,移工之所以「轉出難找到工作」,就是因為挾名額以營利、巧立名目要求買工費/介紹費/轉工費的仲介壟斷就業市場。而今勞動部不對症下藥、不處理仲介壟斷謀職管道、不檢討政府沒有簡化聘僱程序、不檢討雙語服務的缺乏、不檢討現行就業媒合協助的形式化問題,反倒讓這波逃跑潮的罪魁禍首——私人仲介——還能繼續多賺5%增額的服務費!這個政策看似皆大歡喜,但本質上卻是透過擱置仲介制度的沉痾,並且讓仲介坐收漁利,延續當代奴工的剝削制度!

營造業

公共工程亂象多 民間工程雪上霜?

2020年,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以「引進營造移工以降低房價」的荒謬言論(註二),引發各方議論。除了「勞工薪資僅佔房價一小部份」的打臉文以外,很多直指營造工程多轉包、名為「公共建設」實是分潤給幾家寡佔的大型營造公司等等的揭弊說明(註三)。

當時的管理組組長薛鑑忠對媒體表示:「其中有專家學者認為若要鬆綁營造業引進移工,應比照農業缺工引進移工模式,先找專家學者就營造業的合理人力供需進行研究,也有委員提到,依照108年8月主計總處資料,營造業的職位空缺率為2.62%,並沒有比服務業的2.69%嚴重,質疑若開放營造業,是否服務業也要開放。」(註四)然而,幾年過去了,「政府重大工程」名義下的在台移工人數,已經自2019年的4,179人,翻倍成長到2023年4月的16,223人。但是勞動部既沒有提出任何「合理人力供需研究」,更沒有對該產業進行「同工同酬調查」,如今竟然就要再開放「民間工程」聘僱營造移工!

光是公共工程的營造移工就已經有許多勞資爭議:有許多營造移工簽了3年的契約,卻在工程完成後便被要求離境,仲介費可能都還沒還完。此外,2021年捷運三鶯線還爆發「月薪不到1萬台幣」的「榮工維卡案」,這些都是以「公共工程」的名下,卻仍壓榨移工權益的案件。在「公共工程」營造移工勞動處境都無法改善之前,勞動部再度開放「民間工程」聘僱廉價移工,不只是幫營建業者節省荷包,也是允許這些資本家把「公共工程」剝削移工的模式,複製貼上到「民間工程」上!

農業

五人以下沒勞保 農工勞權如何保?

監察院2023年1月份的新聞稿指出,農業移工逃跑率高的問題:「若從失聯比率來看,外展農業移工的失聯率達11.86%,農林漁牧及養殖漁業移工更高達17.94%,相較於同期間看護工的3.15%、製造業移工的5.15%、營造業移工的10.29%、境內聘僱外籍漁工的5.86%,都明顯高出許多。」

農林漁牧業的移工中,佔最大多數者為漁工。他們除了工時長、薪資低、沒有加班費外,還有「不被投保勞保」的問題。即便漁工雇主因為《勞保條例》第6條第1項第5款的規定,就算受雇者為5人以下,仍應為漁工加保,然而仍有許多雇主仗勢勞動部不會查察,而不為移工投保勞保,僅以商業的團保虛應故事。在勞工因工而傷亡時,被犧牲的,便是這些血汗漁工的基本權益。

依照勞動部這回擴大開放的「10人以下小型農民或農民團體聘僱移工」而言,實際情形也多是5人以下之農戶。因其不在《勞保條例》第6條的列舉名單內,依據第8條規定:「僱用員工未滿5人的事業單位可自願參加勞保」。也就是說,聘僱5人以下的雇主,沒有強制加保。因此,這個勞動部預計擴大多款農糧產業的移工們,他們得面對的不僅是執法不力而已,是連要求其雇主為其投保勞保的法律依據都沒有!

上述監院新聞稿已明白表示:「應先有完整配套措施及對農民加強輔導,否則無助於解決現階段農業缺工問題,反而衝擊農業的運作發展與農家的經濟生計,增加農民的辛酸與民怨。」而今勞動部竟要一意孤行,在未全面檢討相關配套措施的情況下,鬆綁聘僱農業移工的資格!

社福機構

過勞欠薪成常態 長照如何不血汗?

社福機構作為整體長照制度的一環,卻充滿了移工的血汗!目前機構看護工常遇到的問題,除了每個移工要同時照顧15人以上已成常態(法定照顧比為1:5),機構還會透過勞基法84-1條,讓移工們每一班都是12小時,不只休息時間不足,有時連吃飯時間都沒有。

更有甚者,很多時候雇主連加班費也未能依法給付,他們透過讓移工打A、B兩張卡,來規避勞政機關的查察。而當移工提出爭議,常見的狀況就是資方只拿出「合法」的那張卡,假若移工沒有拍到照、沒有影本,所有都是「有證據」的資方說的算。即便收集到證據的移工,走過調解、一審、對造上訴、二審等司法訴訟程序後,常常換來的僅是一紙無法兌現的「債權憑證」——因為機構和負責人名下都無財產——這是一個準備好坑人的、白紙黑字的名義雇主,而同意它成為移工雇主的政府,從來不就「名下無產」的問題進行查察。

這次勞動部看似透過降低比例門檻,為社福機構增加了「生力軍」,實際上是透過這些「生力軍」,複製機構的血汗長照模式!拿更多移工的血汗,支撐機構的運營!「過勞、欠薪」情況不變:機構雇主繼續報備84-1、繼續AB卡、出勤紀錄繼續資方把持、繼續惡意名下無產……試問,政府如何擔起責任,保護被擴大引進的機構看護工?更遑論各機構、仲介都已經開始拒絕從安置中心承接移工,就只因為這些移工「知道自己的權益」。 

這些問題,不只蠶食了移工保障自己的能力而繼續被迫血汗,同時使得長照制度裡的社福機構從來不能成為長者的第二春、成為人民老年的指望。這樣基礎下的擴大引進政策,或許是在「充實機構可用人力」,但是絕對不會「提升照顧品質」!

勞動條件不提升、鬆綁配額鬼藥單

我們不反對勞動力的跨境移動,更不反對有更多的非公民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起努力。但是,我們反對政府以不受限制的權力恣意、黑箱地進行政策決定;我們反對公權力以不同國籍、不同階級歧視、打壓勞權;更反對以此方式,間接拉低整體勞動條件、「一石二鳥」地滿足資方需求的作為。

我們主張,唯有改變目前歧視性的藍領移工政策:廢除私人仲介制度,政府擔起安全的勞動力跨界流動的責任、努力落實同工同酬原則、提高農業勞工與長照制度裡機構看護工及家庭看護工等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如此,才能讓各個產業的移工安心工作。勞權的保障,而非剝削,才是台灣社會進步的基石。

台灣移工聯盟MENT:
天主教會新竹教區移民及移工服務中心 Hsinchu Diocese Migrants and Immigrants Service Center(HMISC)
天主教明愛會(Caritas)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勞工關懷中心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LABOUR CONCERN CENTER(Lcc)
海星國際服務中心 STELLA MARIS INTERNATIONAL SERVICE CENTER(Stella)
天主教希望職工中心 HOPE WORKER’ CENTER(HWC)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WA)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DCU)

到場聲援團體:
台灣人權促進會

(註一)完整聲明稿請見:https://reurl.cc/2L0erv
(註二)〈營造業進用移工擬鬆綁 花敬群:避房價上升〉,工商時報,2020年9月20日。https://ctee.com.tw/news/policy/338652.html
(註三)本聯盟當時以記者會的方式指出,營造業工同不同酬的狀況非常嚴重,除了公佈當時營造業的工資差異外,更與到場聲援的各團體一起要求勞動部「一、專案徹查目前營造業4933位移工(泰3200, 越1211, 印485, 菲37)是否有同工不同酬的情狀?二、擴大徹查在台75萬移工是否有「同工不同酬」的情狀」避免「移工越廉價本勞越悲哀」的勞動條件整體無法提升的狀況持續。(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TIWA.FAN/posts/3332310870156070/?locale=th_TH
(註四)〈住宅商辦擬開放營造移工 勞動部要求內政部再評估〉,中央通訊社,2020年9月29日。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09290124.aspx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