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玉玲,TIWA理事長

我們傍晚時分看見她們在街角等垃圾車,倒完垃圾後又匆匆趕回家洗碗帶小孩;我們在醫院、公園看見她們推著輪椅慢步前進,而輪椅上的老人、身心障礙者才得以 出門散心、曬太陽。至2008年,已有為數十七萬的外籍看護工進入台灣人的家庭,承擔老、弱、病、殘、幼的照顧工作,緊密生活在一起。

然而,一個語言不通的「外來者」進入個別家庭裡,彼此近身、長時間的相處,與家中原有的多重脈絡、關係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衝擊與衝突、或互動、扶持 呢?而移工飄洋過海來到工作,因為語言與階級的差異無以清晰表達自己的心聲,又在經驗著什麼樣的歷程呢?這些都是隱藏在大都市的角落、看見卻聽不見的「室 內二重奏」。 在台灣,聘請移工的雇主多半是因為無法獲得有效的社會資源網絡的支持,而不得不選擇了語言不通的外籍看護工成為主要的照顧者;而千里迢遙來台工作的移工, 付出高強度勞力的生產、勞動、與貢獻,卻不免受到制度性的壓迫,及階級、種族、性別的多重歧視。「室內二重奏」聚焦在個別的弱勢家庭內,既是日常生活現 場,也是勞動領域;既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也是勞工與雇主;既是密集的身體接觸,卻也是語言文化相差千里遠;既是家人的責任分擔,也經常傷了被照顧者渴望 親情的期待……想想看,這麼複雜的關係與多重脈絡,卻全盤交由個別家庭各自承擔,整個社會沒能撐開一個公共平台,讓雙方得以學習理解與對待!
家庭內的照顧與勞動,夾雜著文化差異,對勞雇雙方都是很大的挑戰。從磨合到依賴相親,這一段漫長的路途所突顯的文化與深層意涵,唯有透過進入個別家庭才得以被篩檢出來。

由於本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簡稱TIWA)長期的組織與服務工作,我們與許多外籍勞工建立了長久而深刻的關係,也接觸並協同部份雇主在不同的議題上前 進,這些經驗,使TIWA得以有機會記錄勞雇雙方的經驗與感受。我們感激當事人的開放與信任,接受TIWA的訪談志工進入家庭,記錄個別口述的歷程。我們 期待,藉著記錄與發表,得以拉近移工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不只讓一般社會大眾理解在老年化社會中,老、弱、殘、病者的照顧需求與心理過程,也反映家庭內 的勞雇關係在文化差異下,所生產出的各式樣貌的生活情境,呈現生命張力所交錯的真實故事,也藉此反轉社會對於移工的傳統刻板印象與歧視,顯現其對台灣這塊 土地的貢獻。我們不要主流電視媒體上「明星談外傭」式的妖魔化、嘲諷式的呈現,而進入個別人為主體的改變歷程。對於被照顧者與照顧者,我們更期待訴說與互 動的過程,以及後續的接觸、討論、共同行動,能夠深化為自我培力的能量,及改變現狀的勇氣。

為了避免帶給勞、雇雙方壓力與困擾,本書中所收錄的訪談故事都是個別進行,有些雇主很願意開放其外勞供我們訪談,但為了避免部份在「老板的同意下」被迫接 受訪談,而呈現未必真實的陳述,我們並不選擇這樣的訪談取樣。同樣的,我們也不會透過外勞引介其雇主,擔心勞資同時置放在一個公開的平台上,終究會囿於權 力不對等的結構下,無法暢所欲言。簡單來說,若要同時出現「一對」勞雇關係的故事,需要更多時間與更長篇幅的細緻追蹤,那可能是下一階段的工作了。

這本手冊的訪談者都是TIWA的志工,由於我們不預設任何書寫體例、模式,志工寫手的心情、反應也多半會直接出現在行文中。交稿後的分享、討論、修正、回 訪,都是一個深化學習的歷程,其中,我們也邀請曾任台北市勞工局長、開創許多外勞文化平台的鄭村棋老師,與志工組進行深入回饋與討論,將個別故事提昇到集 體結構層次看待,協助志工的行動進行反思。也就是說,這些看似分散的勞雇雙方的生命故事,在記錄的過程中,就已經是書寫者與閱讀者學習的重要素材,我們但 願手冊的出版可以延續這樣的作用與影響。

我們期待,藉著雜音不斷、拉扯糾結的室內二重奏,深入理解因社會福利不足、長期照護體系欠缺而大量出現的外籍看護工現象,她們貼身照顧、進入家中,加上法 令政策的不當綑綁,部份勞雇關係也在結構中受到擠壓與扭曲;另一方面,深入弱勢家庭的日常生活現場,我們也得以目睹許多可敬可親的感人故事,跨越語言與文 化距離的情深意重,那正是當代台灣社會最感人的文化交會。「室內二重奏」也許並不流暢、優美,卻絕對是建構大台北市都會人文底薀中,不可忽視的聲音。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