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鬥今日正式登場,今年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參與秋鬥勞工線,我們來到移工最常聚集的台北車站集結,以移工的鼓隊表演表達我們今年參與秋鬥的主要訴求『移工本勞,同工同酬』,同時我們也在現場發送傳單,讓更多移工朋友了解台灣移工聯盟(MENT)預計於12月開始推動的「家事服務法」,期盼連結更多移工參與集體行動,起身改變不平等待遇及勞動條件。

今年9月勞動部擬鬆綁法令,讓營造業進一步擴大引進移工,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說出「引進移工來壓低建造成本」,在高房價起因於地產炒作、房產囤積的台灣社會,這席話充分展現了政府對引進移工的內在邏輯,第一、台灣不缺工,缺的是廉價勞工;第二、引進移工可以壓低成本。自1989年引進移工至今,移工的廉價及同工不同酬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1989年引進移工,31年過去,不論藍綠執政移工的權益從未被重視,移工依然被私人仲介制度綁架、高額仲介費、不得自由轉換雇主、家務工無勞動條件保障、有限的工作年限、缺乏公民權。

政府不正視台灣缺工的結構性問題,包含長期產業發展偏廢、城鄉發展不均,層層轉包,派遣承攬,導致勞動條件整體下降,家庭看護工長期以低工資長工時支撐殘破的長照體系,以及本地勞工薪資停滯勞動法令逐年惡修,總以解決「缺工」為由,大量提供資本家優惠、減稅,並藉由尋求更廉價的跨國勞動力來解決問題。

30年前,移工是「補充性勞力」,政府會慢慢健全就業環境的承諾,不僅完全失信,如今透過制度壓低移工的勞動條件,使其成為廉價勞工,如今再以「降低成本」為由合理化引進移工,實為荒謬。 

而長年以來,台灣社會對於移工的制度性歧視,使得移工開放31年來依然存在“奴工”狀態,不僅工時長、薪資廉價、收入微薄,更無法有充分的時間、自由和能力去集結、去反抗惡劣勞動和生活環境的禁錮。這些被迫奴隸化的勞動條件也造成本地勞工的勞動條件向下沉淪,近年薪資水準演變的數據都表明,薪資條件因為有更廉價的跨國移工,那麼本地勞工的薪資條件,就不會被提升,這也是台灣工運長年喊的口號『移工越廉價,本勞越悲哀』的原因。

 除了移工本勞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普遍存在,長期為長照資源不足的台灣社會補足照顧人力需求的外籍家務工,至今依然無法適用勞基法,連最基本的勞動條件也無法得到保障,移工由於「非公民」身份,無法參與與自身相關的政策制訂,也沒有權利表達任何意見。

今年秋鬥,我們訴求移工本勞同工同酬,除了改善移工處境,更重要的是正視移工與本勞是命運共同體,唯有攜手合作才能改善整體勞工處境。我們也呼籲,成為真正重視人權的社會,並不在於向外簽署了多少人權公約,而是思考如何讓「非公民」的移工也能享有與本地公民相同的權利。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