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議題近日因藍綠總統候選人隔空交鋒,吵的沸沸揚揚。然而,從「大溫暖計畫」到「長照10年」民眾普遍無感,加上殘補式的社福制度,因為法令繁複,使得這個應該與大家密切相關的議題,漸漸成為內行人分食資源、政客開支票的戲碼。提供照顧的勞動者與被照顧者,在這個與階級習習相關的討論中「被隱形」了。

到目前為止,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僅佔70多萬照顧需求的1成不到。如何增加服務涵蓋率,確實是長照政策應被關注的重點。執政中的國民黨開出了1100億、即將執政的民進黨開出了330億,兩大黨都表示預算的增加將是「增加服務規模」的基礎。但是,錢多服務就一定會多嗎?兩黨如何分析問題?有打算面對問題嗎?

增加服務涵蓋率,確實是長照政策應被關注的重點。執政中的國民黨開出了1100億、即將執政的民進黨開出了330億,兩大黨都表示預算的增加將是「增加服務規模」的基礎。但是,錢多服務就一定會多嗎?(TIWA提供)

勞動條件問題:照顧勞動條件血汗

2012年《新新聞》,「根據《長期照護十年計畫成果》,居家服務就業人數十年來只增加三千餘人」

2014年《工商時報》,「政委馮燕說,過去5年培訓5萬名長照服務員,但留任只有22%左右」

2014《中國時報》,「衛福部社家署7月起調漲照顧服務員時薪補助20元,成為200元,市府更加碼補助至250元,不過2個月來,全台照服員並未增加」

這種照顧需求大於服務供給的狀況下,培訓完成的照服員又不願意就職的現象,不見兩黨有分析及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兩黨刻意迴避的是,目前提供了3成照顧需求的家務移工在長照服務中的位置。家務移工人數從2007年民進黨「大溫暖」計畫的16萬人,到2015年國民黨「長照十年」的22萬人一路增加。家務移工,工時長、無休假。更重要的是,對於需要照顧的家庭來說,薪資低於基本工資的家務移工,不但廉價、好管好用,申請也越來越方便。所以,有需求又聘的起的家庭,誰會願意去申請程序複雜且不敷需求的「長照服務」呢?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務移工並維持其血汗的勞動條件,似乎是兩黨解決長照服務心照不宣的共識。

從事第一線服務的家務移工勞動條件血汗;本國照顧服務員面臨著時薪制、收入不穩定、工作機會不穩定的壓力;在機構提供服務的勞工(越來越多是外籍看護工)則面臨1人得同時照顧20、30床的沈重工作量。甚至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照管專員」,也是1人得負責數百件個案,人力多為約聘,僅有少數正式人員,在升遷與薪資待遇都沒有合理管道。

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務移工並維持其血汗的勞動條件,似乎是兩黨解決長照服務心照不宣的共識。(TIWA提供)

提供照顧的勞動者勞動條件血汗,如何提供好的照顧品質?而這些勞動條件問題,也不見兩黨解決方案。

市場化問題:需要照顧的勞動者有錢才有選擇

老夫殺了長期臥病的老伴、失業子悶死病母後上吊、不想拖累子女七旬翁選擇自焚亡等等,越來越多的長照悲劇,不但反應了政府提供的照顧資源不足,更顯示個別家庭的照顧重擔越來越沈重。

市場化的長期效應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勞動者愈趨負擔不起。將來,有錢人老了,可以符合人性地有所終;沒錢的勞動者老了,只能個別家庭承擔。(TIWA提供)

各黨一邊強調發展居家、社區、機構、走動式照顧以符合民眾需求,另一邊卻都以財源不足為理由,努力要將長照服務市場化,免除國家於照顧責任。市場化或許可以在短期內提高服務的供給率,滿足4年一任的執政黨需求。但是,依據德國、日本、韓國等長照經驗及台灣服務業的市場化經驗來看,市場化的長期效應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勞動者愈趨負擔不起。將來,有錢人老了,可以符合人性地有所終;沒錢的勞動者老了,只能個別家庭承擔。

政黨為了選票,可以包裝政策、避重就輕。然而,在照顧過程中,不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應該被當完整的人來對待,不應該有人遭到剝削、被犧牲,這才是一個有正義的照顧體系。

在剩下不到40天的大選,哪一個政黨?哪一個總統候選人可以告訴我們,『照顧正義』在哪裡?

此文章同步刊載於自由評論專欄《飄零與人權》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