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審查《保險法》修正案,意圖開放壽險業者經營長照機構,為目前存在市場上的18兆保險業基金找出路。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在11/29召開記者會,認為此法案一通過,將使得整體長照服務市場化,保險業者賺飽了錢,民眾卻無法享受有品質的晚年。而金管會的回應居然是「即使條文修正通過,保險業也無法投資社福事業」,因為衛福部進行研擬《長照機構法人條例》還沒通過,該法的方向與《保險法》並無二致,皆是企圖為保險業者打通關,為18兆保險業基金找出路。

所以,白話文就是,時間還沒到,等法人法通過後,保險業才能正式介入長照機構的經營。

政府往往以長照服務不足,來合理化「市場化」、「營利化」的傾向,讓人民誤以為開放市場、導入營利事業是當前不得不的選項。然而世界各國每個「市場化」的例子,早已敲了警示的警鐘,不知為何政府充耳不聞?(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上述的修法方向,正是把台灣嗷嗷待哺的長照體系帶進死胡同。政府往往以長照服務不足,來合理化「市場化」、「營利化」的傾向,讓人民誤以為開放市場、導入營利事業是當前不得不的選項。然而世界各國每個「市場化」的例子,早已敲了警示的警鐘,不知為何政府充耳不聞?

其他國家,開放長照營利化、市場化之後,都出現了「劣幣逐良幣」的現象。

要維持品質的非營利機構,在與營利機構的競爭壓力下,往往不堪負荷而退出市場,導致營利業者壟斷長照服務,進而操控價格、削減勞動條件。對營利業者來說,看待每個長照需求者,不再是「人」,而是「利潤」,無利可圖的個案就只能自生自滅,長照將走向「區域不均」和「階層化」的體系。

此外,市場化的長照體系,也必須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逃稅詐保弊端,面對這些負面案例,政府官員的回應往往是:「我們會有嚴格的監督機制。」怎麼做呢?政府現在連某些品質低落的營利式小型(49床以下)老人福利機構都管不了了。

台灣長照體系的建立長期陷入了一個困境:人力不足,連帶著服務無法普及。

衛福部的規劃裡,要用僅僅6萬的長照人力,照顧78萬的需求人口。目前政府培養了十幾萬的長照人力,願意投入長照服務的卻只有兩成,主因是工作不穩定,勞動條件也不好。政府一頭熱的培育人力,卻不思提升長照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是本末倒置的思維。同樣的政策邏輯也出現在蔡英文的「長照2.0」將「外籍配偶」列為主要的培育對象,卻沒有具體提升勞動條件的方案,意圖藉由可以接受低勞動條件的族群,來從事長照服務工作,同樣是本末倒置。

在長照體系發展緩慢的狀況下,政府取巧的作法,便是開放家務移工。在台灣有22萬的家務移工,承擔了長照的三成需求,不管是現行的「長照十年計畫」,還是未來的長照服務,都沒有將這些家務移工納入長照的打算,好像這群人在長照裡不存在,22萬的照顧勞動者「被隱形」了。

政府培養了十幾萬的長照人力,願意投入長照服務的卻只有兩成,主因是工作不穩定,勞動條件也不好。(資料照,中央社)

對政府來說,「引進家務移工」比起「發展長照體系」簡單的多。

政府把長照的如意算盤打在家務移工的血汗勞動條件之上,這些家務移工不受《勞基法》保障,月薪15840元、平均工時14個小時以上、24小時待命、沒有私人空間、無法自由轉換雇主,來台必須繳交鉅額的仲介費,而且有近半數三年沒有休假。

不論是現在或未來的政府,如果有心要建立普及、平價的長照體系,第一步就是看見這些長期以來「被隱形」的家務移工,開放聘用移工的家庭可以申請政府的居家服務;第二,改善長照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長期照顧工作,第三,讓家務工受到《勞基法》的保障,與本地居服員互相補充,在有保障的勞動條件中工作;最後,當本籍、外籍長照人力能夠互相搭配、足以因應需求時,逐步讓「家庭聘僱」制度落日,由政府或機構直接聘僱長照工作者,才能提供穩定、普及且平價的照顧服務。

很可惜的是,目前最有政治實力的國、民兩黨,對於長照困境都了然於胸,卻都不願意正視「勞動條件低落」和「家庭聘僱制度」的問題,甚至在「開放營利」的態度上如出一轍。我們看著國、民兩黨提出空泛、口號式的政見,要如何期待穩定、普及且平價的長照?

此文章同步刊載於自由評論專欄《飄零與人權》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