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WA
幾天前,社群媒體Dcard掀起了反對勞動部開放引進印度勞工的聲浪,並且在短短幾天之內,便聚集了成千上萬人的參與和討論(以下簡稱「反引進社群」)。反對開放引進印度勞工的聲音瞬時甚囂塵上,不但成為立院熱門質詢話題,勞動部長甚至罕見地拍了澄清影片。
關於台灣政府即將再度開放引進廉價勞動力的政策,我們需要重申:
在全球資本主義造成國際間的不平等發展之下,勞動者有跨境謀生餬口的需要,而勞動者也應跨界團結,基於這個基本立場,我們不反對任何國籍的勞工到台灣工作。
然而,台灣政府種種使移工廉價化、奴工化的親資政策(包括私人仲介制度、不得自由轉換雇主、家務工沒有勞動條件保障、同工不同酬等),導致台灣整體的勞動條件長期未能提昇,甚至下滑的狀況,我們嚴正反對並持續訴求政府改革。
而針對這波聚集速度奇快、人數眾多的反對引進現象及訴求,由於我們並不在相關討論社群中,因此僅對目前公開的幾個論點提出意見,作為大家進一步討論的參考:
首先,關於引起首發關注,並成為部份主流媒體選為標題的「性侵島」論點。相信反歧視者都很容易理解— 拿各地嗜血媒體的案件報導,作為對印度14億人口的刻版印象,實是沒看見印度人民對於改善印度社會及政府問題曾經有過及正在進行的各種努力,而淪為仇恨政治之流。然,這款歧視性言論,雖然也擴散引發了各式對在台移工尚存的歧視聲音,然,不論基於「反引進社群」的功能性需求、政治正確禁地禁言,或是自我反省的改觀,似乎已非該等社群的主流。因此,我們暫且也存而不論。
其次,關於反引進社群提的缺工問題,我們非常同意「勞動條件不佳導致缺工」這點。[1]然而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指出缺工的問題,不僅在勞動條件不佳,也在長期城鄉發展的不平均,導致某些職缺的薪資看似到位,但一旦考量家裡的老人長照、小孩就學、生活機能差異等,仍然對於青年勞工來說難有吸引力。
而即便僅以薪資等勞動條件來看,以最近政府擬開放名額的旅宿業為例,也可看出「勞動條件不佳導致缺工」的端倪。
從104人力銀行網站上的資料可知,旅宿業目前薪資狀況如下:
https://guide.104.com.tw/salary/cat/2006002000?type=catjobs&salary=monthly
我們以業者所謂缺工的「房務人員」及職缺最多的「飯店工作人員」(12,714)為例。平均月薪3萬,薪資中位數也3萬。公私立大學畢業者的起薪,中位數為2.8萬和3萬。
住宿環境的清潔、舒適,是旅人休憩最重視的條件。清潔與房務工作,不只重勞力、工傷機會高(特別是因為彎腰、搬重物等),還需要掌握工作時間、流程及熟練度等技巧;外場服務人員、櫃台人員等,則是要擔負許多情緒勞動。除此之外,他們都得犧牲與家人朋友一起休假的機會,反而在別人休假時,可能是他們工作量最大時。然而,這樣的勞動者,卻是在該產業裡薪資最低、在疫情期間最容易被解僱的勞動者。這樣的薪資、這樣的工作,找得到有人願意做可能還比較奇怪。
更有甚者,在評估開放旅宿業引進移工的過程中,連民意代表都要不到評估報告。資訊如此的不透明,難不令人質疑政府圖利資本的起念與用意。
「反引進社群」的朋友們說得不錯,勞動條件不佳,確實是勞動者不願意上班,或甚至越上班越窮而不願意上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我們同時也得看到,台灣的少子化、勞動力總人口數降低、上述資本主義發展造成的國際間發展不平衡,以及各國政府多站在資本的立場,協助資本跨界擴張的狀況下(即,不是為資本引進廉價勞動力,就是放任資本往廉價勞動力處流出—-如90年代同時發生的關廠潮及合法化廉價勞動力引進等),禁止引進/防堵勞動力跨界流動,真是正本清原的有效方法嗎?各地勞動者會不會因此更陷於生活的困境?
鑑此,我們主張,勞動力跨界流動的限制與否並非重點,然,在台移工的被對待條件,必須符合許多國際公約中強調的「國民待遇原則」,即不論在勞動條件上,且在生活條件上,應同工同酬,甚至同權。唯有勞動者勞動及生活條件的平等,才能保障勞動者勞動條件的共同提昇。
第三,有很多朋友提到的是「逃逸移工」及其近年數量增加的問題。
我們必須先指出的是,把「逃逸移工」當成是「犯罪淵藪」,是台灣政府長期透過勞政、警政、司法等機關「抓補逃逸移工」所帶起的妖魔化逃逸移工的「認知作戰」作用。
此外,我們認為討論逃逸問題,必須要探問的是「是什麼迫使他們逃逸?」除了有一些聲音同時會考慮到這些移工因為高額仲介費、勞動條件惡劣、雇主剝削等而被迫逃逸的狀況外,我們在之前的記者會上,也曾多次強調,在政府失能的情況下,私人仲介壟斷了移工的工作機會,也是造成移工被迫逃逸的主因之一。
而關於後疫情時代暴增的逃逸現象,我們也曾做過分析。上述註釋1的新聞稿裡,我們以折線圖顯示,明明在台待業的移工人數增加,但是仲介業者為了收復疫情期間不能引進移工的損失,繼續自境外「報復性」引進移工,導致大量的待業移工最後不得不選擇逃跑,同時又有許多被仲介新引進的移工,被聘僱不到一年就遭到解雇,成為下一批的待業移工。[2]
除了勞動條件、仲介剝削導致逃逸之外,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的是,為什麼藍領移工不能和你我一樣自由轉換雇主?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除了奴隸時期的奴隸、莊園時期的長工,自由找工作、用腳投票找適合的雇主,讓惡質雇主被淘汰、優質雇主被期待,已是21世紀不容質疑的硬道理。在台灣,基於人權意識的提高,除了原有刑法296-1的「類似奴隸罪」外,近年更有人口販運防治法裡的對於「脆弱處境」的定義,甚至加上了「組織性犯罪」的考量。
然而雙邊政府在輸出輸入移工的過程中,沒有遵照相關國際公約提供對跨境勞動者安全的保障,反而透過法令限制,讓跨境勞動者的基本人權、勞權倍受限制,這難道不是「脆弱處境」?難道不是「組織性犯罪」?
當我們理解他們逃逸的原因之後,我們也要探問「他們逃逸之後做了什麼?」30幾年來為台灣蓋了101、蓋了南北捷運、高速公路,也幫我們代盡孝道的移工們,就算最終選擇「逃逸」,還是繼續在我們每個家庭裡幫我們照顧長者、在山上採茶種菜採水果,在各個工地冒著工安風險為台灣社會蓋房造橋鋪路。他們跟我們一樣,是一家之兒女、一家之父母,每日辛苦地為五斗米折腰打拼。
簡而言之,不是「逃逸移工」的問題,是讓移工被規定為「逃逸」、勞動條件不佳、仲介剝削、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等等的政府政策問題。
第四,我們想對移工在台的生活處境做一點補充。30多年來,藍領移工除了被上述較為所知的政策所捆綁外,平日大家多可以在車站或東南亞小吃店看到移工「群聚」。這點,除了在這波反對引進的論述裡,也被提為移工的「不愛乾淨」、「愛喧嘩」、「看了會怕」云云,其實早在疫情期間,就曾被用以大做文章。
因此,我們在此希望大家能了解的是,除了每月多僅能休假1、2天,其他日子、每個小時都得跟雇主、被照顧人生活在一個空間的家務移工外,大多數產業移工的住宿空間,包含置物空間,「就算符合勞動部〈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的居住空間標準,每人也僅有3.6平方公尺(1.1坪)的空間,而且衛浴設備可能由十幾人、二十幾人共用。一個房間少則4至8人,多則10多人」[3]。而飄洋過海、出門在外的人們,多少會需要社交,大多數的移工也是。然而,目前在台移工少有能夠讓朋友來訪的私人空間,只好出門聚集在移工也覺得擁擠、不便,甚至貴鬆鬆的小吃店。
資方、政府已經以上述種種不公平的政策對待這些在他們眼中僅是「勞動力」的移工,那我們呢?除了看到他們的擁擠、看到他們的吵雜,是否也看到他們在台的生活處境呢?當我們喜愛約朋友一起去吃泰式椒麻雞、去吃越南牛肉河粉和印尼巴東牛肉的同時,能否不要一轉頭就被政府的認知作戰攻陷,戴起有色眼鏡看這些帶來多元文化、讓我們的生活便利、休憩多元、跟我們共同生活的異鄉人呢?
最後,有一些朋友提到台灣文化將因為更多移工而改變。是的,文化原是活的、會變的。因為科技的發達,我們容易地到處旅遊,東南亞的景點、小吃,很多人因此如數家珍。面對印度移工,印度文化,我們為何不大方地接觸、敞開地理解呢?
關於印度,除了駭人聽聞的強暴案、種姓制度,我們或許可以再多注意一下,印度婦女在反水庫的環保運動上其實為全球反水庫運動所讚揚、印度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一直都是世界各地社會運動的啟發,甚至台灣人多知道泰戈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其實他也是一個親近勞工、有國際主義觀點的反國族主義者。我們可以從印度人民的社會運動中學習,也可以從各國在台移工面對壓迫的抵抗中學習,以此發展的台灣文化將會是更加可貴的。特此加油共勉!
[1] 相關記者會訊息:
[2] 除此之外,我們也以歷年逃逸人數分析過,指出「政府政策」的變動才是影響逃逸數量增減的主因,請見:
[3] 引自2021/06/10 〈【新聞稿】反對苗栗縣政府限制移工外出-線上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