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公投」模擬投票行動

台灣移工聯盟(MENT)將在9月17日至12月10日之間,推動「移工公投」模擬投票行動,我們歡迎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著的「公民」與「非公民」,來為三項移工政策投下歷史性的一票!(公投題目詳見附件)

本次投票在全台各地有14處投票所(附件二),只要年滿18歲,並出示有照片的證件(證件上,本國人需有身分證字號、外國人需有護照號碼,正本影本皆可),即可領取「移工公投」的選票。各地投票所也將於每隔兩周的禮拜天投票結束時,在現場進行開票,並將最新的開票結果上傳至Facebook粉絲專頁「移工公投 Migrant Workers Referendum」。

非公民要公投

在台灣的選舉制度下,不論是選人還是選政策,都以「公民身分」(年滿20歲的中華民國國民)作為門檻,排除了「非公民」所有共同參與的可能。

而在「非公民」之中人數最多的「藍領移工」,更是在制度性歧視下的邊緣群體。雖然目前在台灣的藍領移工已經超過65萬人,並且最長可以待到14年的時間,但他們在移民法及國籍法的明確規定下,被排除取得永久居留與國籍的資格,自然也沒有參與政策決定的可能。這些制度性的歧視,源自於過去與現在的台灣政府,始終將藍領移工視為「可拋棄式」的補充性勞動力,只圖他們人生中最年輕力壯的時光,卻不願給予相對應的權利。

「移工公投」是台灣引進東南亞移工25年來,首次由人民自己發起的「非公民投票行動」。然而,這個行動並非訴求讓移工取得公民身份,而是透過模擬投票的方式,打破台灣政治現實中的「公民框架」,讓「非公民」也能有機會用選票,來表達他們對切身相關政策的意見。如果說民主是數人頭,我們就是要透過這個行動,讓消失在台灣社會的65萬顆人頭重見天日。

共同生活 共同決定

源自十九世紀的「國族公民」框架,已經難以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社會情況。蔡英文總統所高喊的「新南向政策」,也暗示了資本與人大量、頻繁流動的現實與可能。若我們仍以僵化的「公民身份」來區分政治權利的有無,就會繼續忽略其他與我們「共同生活」的人們。

在台灣社會有愈來愈多「非公民」「共同生活」的當下,我們面對著當代民主的十字路口。「移工公投」也許不會直接影響政策改變,但我們要藉此向台灣社會提問:作為有完整參政權的台灣公民們,我們如何面對沒有參政權的65萬共同生活者?我們要選擇固守舊時代的「國族公民」框架,用人造的「國籍」概念來排除異己?抑或是開放更多空間,給與我們共同生活的非公民,來共同參與決定?若他們自己不能參與決定,那誰可以決定他們的命運?為什麼只有這些人可以?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自決?有些人不能?

這些問題不會有簡單的答案,而「移工公投」也只是提出問題的第一步,但也唯有不斷提問,我們才能不斷摸索「民主」在當代的不同可能。

新聞連絡人: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陳容柔 0982342825
天主教新竹教區移民及外勞服務中心  聶永莉 0953-558-849

發起單位:台灣移工聯盟MENT(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天主教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VMWBO、天主教新竹教區移民及外勞服務中心HMISC、台灣基督長教教會勞工關懷中心LCC、天主教關懷外勞小組MWCD、天主教明愛會Caritas、天主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SIMN、天主教希望職工中心HWC)

聲援單位:群眾服務協會、宜蘭漁工工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司法改革委員會、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陸續增加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