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7 文/邱怡嘉(VMWIO天主教新竹教區越南移工移民辦公室)

11983

越南式女性的姓名中還保留著「塾名」的取名風格,越南女生在姓之後的第二個字常接著「氏」這個塾名,例如越南的人權運動者陳氏娥,陳是姓,氏是塾名,娥才是名字。

一位越南的朋友告訴我,這個字的意思是父母希望女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能在家做好太太的工作,相夫教子、為家庭付出,對比之下當然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性別平權的觀念,因此這樣的取名風格也幾乎消失在中文語系的國家,然而卻在越南被保留了下來。

一位移工的妻子,1993年出生,叫做氏香,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弟弟還在襁褓之中,姊姊已經會跑會跳,正是活潑的年紀。而我卻在台灣遇見這個年輕的女性,氏香的先生也就是孩子的爸爸在哪呢?他和其他的越南移工一樣來台灣工作,但不一樣的是,他工作時從高處墜落,不幸已經罹難了,離開的時候他31歲。

移工在台從事的是3D產業(Dirty骯髒、Dangerous危險、Difficult辛苦),氏香的先生也不例外。氏香透過翻譯告訴我們,先生的工作原本是在工廠生產產品,但工廠有外派的需求,便把先生派出去工作。這份工作需要爬到高處安裝產品,但是老闆卻沒有提供妥善的安全防護。他雖然覺得危險也擔心,只是想到遠在故鄉的太太和孩子們,硬著頭皮還是上去。有時候休息時間他們會講電話,先生就透過LINE的視訊鏡頭告訴氏香:妳看,那麼高,天氣也不好,我等一下還是要上去。

氏香25歲的那年冬末,一個平凡的午後,原本,氏香和他的先生總是想著,忍一忍,小心一點,這次一定也可以平安的收工,可是意外來的太快,他的先生從二樓高的工作場所失足墜落。又因為雇主沒有提供完善的防護措施導致死亡,此刻起,氏香必須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面對這個世界。

飄洋過海,氏香在先生離開後的3個月踏上了這個傷心的國度,官司的纏訟中一次調解的場合,氏香看到了先生失足後的現場照片,她的眼淚不停的流下,陪在一旁的翻譯也跟著掉了眼淚,那一顆顆的淚珠是她與他的連結,是生命的重量,是孩子和妻子的思念。

氏香和她先生的案件已經結束了,她帶著他先生用命換來的雇主賠償回到了越南。這筆賠償在一個失去爸爸的家庭,我們不曉得、也無權過問怎麼使用,也許可以讓兩個年幼就喪父的孩子唸到大學,也許改善了他們家庭的經濟,也許可以在越南蓋起一幢不差的房子,但外人看不到的是那是他們的家人用性命換來的。氏香之後也只能帶著孩子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當我們看到回去母國,風光蓋起新房子的家庭,不免會想到,這剝削移工的環境,一幢幢風光的新屋背後,會不會是一個受了傷的移工,或又是一個心碎的家庭?不重視職業安全的台灣,還要再製造多少個傷心的家,多少的「氏香」呢?如果從新的讓這個家庭選擇是否要出國工作,他們還願意再來台灣嗎?

%d 位部落客按了讚: